如何使水彩这门艺术在不失自身艺术语言特征的同时,使之在艺术观念、审美趣味,艺术境界以及话语形式等诸方面有所拓展,更具现代品格和民族精神,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传统的水彩艺术多注重再现或表现客观自然,而我更注重对画面整体气韵,整体动势,整体情绪的把握,更倾向挥写主体性情和心灵意象。我反对那种缺乏艺术感受的照相似的直白之作。因为在那里我们看不到主体精神的昭示和生命活力的张扬。好的艺术作品,应是主体心灵与自然精神相互撞击所产生出的灿烂火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中国美学思想一直以追求生命节奏的“气”和“动”为其鲜明特征。南齐的谢赫在他的《古话品录》中就把“气韵生动”列为了“六法”之首,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境界就是要求艺术家表现出宇宙万物的“气”和“动”,表现出形象内部的生命律动,追求一种运动感、节奏感和生命张力。中国传统艺术中对于“气”和“动”的追求,我们可以从原始彩陶纹饰的律动;汉代石刻、画像砖飞舞的线条;敦煌壁画中飞天的气势;古代建筑上飞檐的形态以及民间图案和剪纸艺术中清晰地感受到。可见“气”和“动”在中国美学思想和艺术境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艺术中这“气”和“动”的审美精神,这些年一直牵动着我的灵魂,渗入我的血液。在这些年的系列探索中,如《雨之梦系列》《心象系列》《东方景观系列》《风荷系列》中都力图体验与表达我的这种动势情结,审美趣味和艺术境界。艺术语言与形式是艺术家生命信息和精神信息的载体。为恰当地昭示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情感精神,在画面的整体形式构成上,我强调一种单纯、简洁、大块的平面化处理,淡化了远景和近景,只关注由风雨和物景交融而构成的中景,传达一种新视觉的动势感受。在造型上,我崇尚“以气写形”“以神写形”,追求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动”的艺术意象。在用笔上,我试图显现笔融自身的意味和品格。笔触在传达自然形态的同时,更应挥写出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心灵律动和精神气质,笔触应与精神同构。在色彩上,我较倾向个人情感的宣泄,“随心赋彩”“彩随情动”。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情感色”是对“条件色”的质的飞跃。在时空处理上,我更偏重“心灵空间”的构架,并力图表现空间以外的东西,即时间感。通过心灵挥写出的笔触的力度与速度暗示出时间意味,使有限的时间变为无限的时间流动。在视觉图式中,我还关注“光”的运用。但这“光”已非自然之光,而是“心灵之光”,“精神之光”。我深深体悟到,作为一个当代的水彩画家,在张扬自己主体精神的同时,更要敞开胸襟,更新观念,背靠传统,放眼世界。特别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领悟与弘扬,更不能仅仅局限在水彩界这个圈子里打转。要以中国人特有的“清虚空明”的心态,静观万物,感悟万象,用生命和灵魂去体悟万物那“道”的运动节奏。在此框架上再锤炼技艺,纯化语言,方能使水彩这门艺术不辜负时代对她的期望,才可成就出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和时代语言特征的中国水彩艺术来。(本文原载于《美术观察》2004年第7期,第60页至第63页。)
欧阳巨波,著名画家、收藏鉴赏家。中国瓷器虎文化研究及中国“瓷虎文化”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中国瓷器虎文化博物馆创始人和名誉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秘书长。2001年~2017年历任武汉纺织大学艺术系主任、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2017年~2022年历任武汉纺织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