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华:大象无形,境由心生——欧阳巨波水彩画作品赏析

发表时间:2021-12-16 19:48作者:黄思华来源:新浪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da1cf00102vgo3.html

水彩画作为不可或缺的西方画种,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水彩画自19世纪末从西方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在1978年以来,则是水彩画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不同的创作手法交替产生,在众多画种发展的同时,不少其他画种的画家转入水彩作品创作,在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中,水彩画创作获得了不断的改革与新生。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水彩发展历史上的高潮,是属于水彩创作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孕育了一代优秀的水彩画家。

正是在这独特的历史背景下,欧阳巨波在钻研水彩绘画技巧的同时,不断学习与借鉴前人的创作手法,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水彩作品常取材于城镇、动物与植物,画风不拘一格,笔触直接而犀利,色彩对比强烈而丰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的水彩作品给予观赏者的感受是快适而舒畅的。如果说,“审美的(感性的)艺术要么是快适的艺术,要么是美的艺术”[1] ,那么,欧阳巨波的作品恰好是达到了美与快适的完美结合。


屏幕快照 2021-12-16 下午7.56.00.png


在水彩画的创作中,欧阳巨波不仅注重技法的运用,更注重的是理念的深入阐发与审美表达。如他对“以气写神”重要创作思想的深刻理解与体会,并非浅显地描摹物体的外在形象,而是将物体乃至场景加以抽象化,上升到了情感与理念的层面去表现。实际上,如果“离开了‘气’就没有了生命,就不‘真’”[2] ,“气”是对现实场景的深刻理解与抽象提取,“气”是支撑整幅作品的骨架,使整体画面气韵磅礴,富有兴象。在水彩画中,场景的刻画至关重要,能够有效的烘托出艺术旨趣与氛围。在作品《三鱼图》中他将描绘的事物置于缤纷鲜艳的色彩变化之中,在《大春雨》中他将其藏于层次丰富的单色调的小镇之中,场景尽显大气与广阔;而他描绘的场景富有美感给予人的感受是多样的,似浩瀚苍穹,也似深沉海洋;似清晨朝阳,又似夜半星空。


屏幕快照 2021-12-16 下午7.56.27.png


同时,欧阳巨波使物象在半隐半现之间做细微变化,这种变化不仅通过物象边缘的处理,色彩缤纷层次上进行变化,这些作品呈现的意象与刘勰的“隐秀”思想有着共通之处。其实,“‘隐’,并不是说,思想情感可以表现得很晦涩,使读者根本不能领会。因为隐处即秀处,思想情感包含在艺术形象之中”[3] ,这种创作思想始终贯穿于他的水彩画创作过程,而情感则融于笔触的重叠变化之中,正是是强调着画面意象的表达,这种将理念付诸绘画的手法使得作品有了生命力,使得作品显得灵动而富有意境。

欧阳巨波的水彩作品更多的出自他内心世界,而丰富的色彩运用正是他将情感传递给观赏者的一种符码。这种语言符号的运用反而使得描绘的事物显现出一种更加真实的韵味,画面呈现给观赏者的感受并非只是震撼,而更多于对真实的共鸣。由于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热爱,艺术家运用抽象的表现手法是表达欲望的体现,将具象提取为抽象元素,正是绘画思想上升到理念表达,以及赋予情感的一种方式。艺术创作具有一种共通性,作画就如同作诗,叶燮就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原诗·外篇》),艺术作品透露出的是作者真实的心声,是对现实写意的升华。


屏幕快照 2021-12-16 下午7.56.09.png


在作品《告别》中,欧阳巨波描摹的城镇色彩鲜明而醇厚,大面积暖色块的相互交织使人联想到迷蒙的梦境,抑或是温暖的回忆;色彩在画面中的韵动使得画面呈现出变幻、消逝的唯美感受。作为一种在作者与观赏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每个观赏者水彩的感受虽然是不同的,而共同点在于画作触动到了观赏者的内心世界,给予观赏者的感受是愉悦的或凝重的,当然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同时,他的艺术创造不只是取材自现实的场景,更多的是取材自他内心的世界,这种美感来源于灵魂对真实的诉说,安德烈· 菲利比安认为,“美对灵魂和精神创造出的才华和上天赐的创造力有重要意义”[4] 。 色彩作为一种语言,一种符码,勾勒出了每个人内心都渴望拥有的那一片城镇。欧阳巨波的水彩画作品蕴含着中国审美精神与西方后现代风格的交融,从而使得艺术作品拥有了一种视觉与文化张力。


屏幕快照 2021-12-16 下午7.56.18.png


欧阳巨波的水彩作品风格鲜明,画面具有风的流动感,笔触直接而生动,没有人能够凭据肉眼在现实生活中看到风的形状,但是像《风荷》系列的作品,凭借水彩这种媒介的流动感,结合干湿画法的巧妙运用,恰到到好处的运用各种放射状的构图,以及适当的留白,给予观赏者无限遐想;画中描绘的荷花尽显舒展姿态,似乎跃于风中,动于画外,而枝蔓的骨气隐藏于清风之中,暖色使用得恰到好处,造就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将画面带给观赏者的震撼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赏者切实的感受到风在作品中的流动感。

西方传统美术作品强调写实,中国传统美术作品更注重写意,欧阳巨波则在这两者之间拿捏的恰到好处,注重意境的表达,他的作品将理性与感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水彩作品《大风》有一种朦胧的梦幻感,艺术表现的若有若无勾起了观赏者的好奇心,但仔细观察则能发觉,所描摹的城镇似乎游离在画面之外,给予了观赏者以想象的空间。正是如同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

显然,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应当是能够启发观赏者的思维,激发观赏者的灵感的,较写实相比而更重写意,超越了外形简单描摹,这种升华后的极致看似无声无形,但在无形中透出有形。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艺术既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标准与规范,也不苟同于现实生活。”[5] 无疑,欧阳巨波的水彩作品给予观赏者透出的是一种画外之音,通过象征以及隐喻的手法来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来宣泄自我精神世界的情感,抑或是自我灵魂的救赎,从而与观赏者达到一种共鸣与反思。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这种付诸于创作的独特表现,在当代艺术家之中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

近些年来,欧阳巨波的水彩画作品在不断探究下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创作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审美精神,而且还重构了水彩画的当代精神与文化图式。此外,他的作品消解了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与西方创作手法的界限,使得他的水彩画作品风格在重构中获得了生动的审美经验。欧阳巨波的水彩画作品是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与融合,鲜明的冷暖色对比则传递给观赏者以情感上的共鸣。在这里,正是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社会的深思,以及运用水彩媒材的深厚功底,使作品呈现出了多彩的视觉印象与深刻的文化内涵。


注释:

[1]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8页。

[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47页。

[3]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0页。

[4] [法]马克·西门尼斯:《当代美学》,王洪一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5] 张贤根:“论现代性及其审美超越”,载《文化中国》(加拿大),2008,(03)。


(本文原载于《美学与艺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